為什么要研究這么個題目?因為本身從事的是移動辦公應用的產品設計工作,負責的模塊又帶有企業社交因素,又正好不久前有跟產品經理們討論關于云之家同事圈的產品定位與發展方向,中間聽到最多的詞便是“職場社交”,所以借此對于職場社交進行了一些了解和研究,為以后的產品設計做一些參考與指導。
什么是職場社交?
一提到職場社交,我們不免會聯想到一些概念諸如職場,社交,人脈等,一般人對于職場社交的終極目的,就是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求職),說的白一些就是“走向事業巔峰”。
下面我們就稍深入地分析和理解這幾個概念:
(1)職場
百科給的解釋包含“個人能力”和“職場政治”,其中“個人能力”不難理解,即指人的工作能力和專業能力等,而“職場政治”則是一個比較通用的概念,即做人做事,總的來說就是獲得更多人的認可與支持。
(2)社交
社交的本質即是連接,連接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而要促使某種社會關系的形成,則需要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某種共性。
這個共性可以是一個共同組織或標簽,如同名族(無形組織)、同事(有形組織)、同鄉、校友等,也可以是共同的興趣愛好,如攝影愛好者,音樂發燒友,籃球俱樂部等,并且社會關系又有強弱之分,比如親朋好友跟我們就屬于強關系,而我們在微博、知乎關注的那些“不熟”的人和我們便屬于弱關系。
而要從產品角度來舉例的話,微信便屬于偏向強關系連接產品,新浪微博則屬于偏向弱關系連接產品。
(3)人脈
關于它的定義有不少,不過個人更傾向于《強勢人脈》所指出的——人脈是一種互相提拔,讓彼此形成合則兩利的共榮圈,強調彼此雙方之間要有利用價值。簡言之,人脈就是“施”與“受”的過程,也就是必須展示自己的實力,讓自己有能力“布施”來幫助他人,未來才有機會“接受”回報。
結合以上三點,我們不難得出,職場社交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社交,它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行為社交——即為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而具有被動意義的行為社交。
職場社交需求接著再細探一下職場人的需求,或者說一種服務提供什么樣的價值,才能吸引用戶去體驗并獲得該價值。對于職場人來說,到底有沒有職場社交的需求呢?假設有,那這種需求又是什么樣的呢?假設A是一名工作3年的設計師白領,有不多不少的工作經驗,他一定時期的職業目標就是要成為一家公司的首席設計師,這家公司可以是當前這家,也可以是其他公司。那么想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有的是,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該公司高層的認可與支持(即職場社交需求)。
自然,這些都是需要A自己去努力爭取的,但可以有一種工具或者服務可以幫助A更方便有效地完成這些,這便是產品能夠提供服務價值的設計切入點:
幫助用戶學習成長——個人能力提升;
幫助用戶擴大影響力(包括司內司外、線上線下)——獲得更多人的認可與支持,
提供招聘信息——再牛的人也需要一個空間和平臺來施展才能。
一般人們獲取知識或技能的途徑主要有閱讀、培訓、交流以及寫作等,而至于擴大影響力,則需要人不斷地表現才能達到此目的?;氐疆a品設計,一個產品需要擁有哪些功能,才能給用戶帶來以上相應的服務價值呢?
學習成長1、要有質量高,專業性強的內容供用戶閱讀學習;
2、有公司或行業內培訓、交流的信息報道,如提供在線或直播服務更好;
3、可自己發布內容,與公司內外專業人士進行交流學習;
4、可提問解惑,獲取公司內外相關專業人士的指點與幫助;
擴大影響信息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源,制造信息并在網絡上互動交流,這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特別對于職場人來說更應該好好利用這一點。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著書立說。但產生高質量內容供更多人學習交流,確實是擴大其行業影響力重要的一點。
所以,產品簡單地說,應該:
可以發布文章、課程等內容;
公司內外人士,均可參與討論交流(社交范圍廣);
求職招聘求職與招聘本身就是雙方選擇的事情,對于企業與求職者來說,找到理想的人才或崗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是由于特定的崗位與求職者之間的信息匹配度低,以及二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所以:
崗位推薦,需要較高的匹配度;
求職者信息,需要真實但不過度包裝。
純粹的職場社交應用本文地址:/qcgl/63132.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
上一篇:脈脈、赤兔競品分析報告